close

近來關於歷史課綱的爭議,吵得沸沸揚揚。不論贊成與否,都動員了不少支持者,而最讓人心痛的,莫過於學生族群的加入。這也讓我思考起歷史教育的「本質問題」。

歷史教育的本質,應該是教導學生如何批判性思考,如何在眾多紛紜的線索中,找到理性客觀且具條理思辨後的「大道」。歷史教育的目的,並非教學生如何去認同「國家」,如何去形塑自我的歷史記憶,而是能跳脫這些有形文字的綑綁,尋找到歷史知識的真諦。簡單來說,從歷史長時間的發展來看,這次的課綱爭議只是小小的波折,通過也罷、不通過也罷,重要的並非是表象中的成敗,而是背後凸顯之意義---人民對國史教育建構的警覺。

因此,在目前大混鍋的情況中,學生族群的出現,非一即二的表態立場,若從歷史教育本質來看,過去的教育確實是失敗的。是人就會有立場,當然也可以堂而皇之宣告自己的選擇。然而,歷史學的淬煉,是要在現象中尋求反思,不論是贊成與否,理應告訴我們背後的脈絡與根據,而這是當前愈形激化、只從表面喜好來選擇,且背後都有各自利益的政客或民眾,共相欠缺的本事。若我們的當前教育只為了培養出左右選邊站的下一代,那與菜市場中爭論藍綠的長輩又有何區別呢?這場歷史教育與其說是認同記憶的培塑,毋寧更是扼殺學子獨立思辨的工具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