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次的歷史課綱微調,讓歷史學界感到無奈又氣憤,甚至有些白做工的慨然。一般大眾對歷史的認識主要來自教科書,而教科書內容的「製作」,背後卻不單純,政治力與意識型態的介入,本來就難以避免,但這次竟然連歷史學者都被「迴避」,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這種踐踏程序正義,以及違背既有知識的退步作法,其心著實可議。

 

說到這裡,不禁想談談大家是否知道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讀的國中歷史大不同」呢?

 

五、六年級生(及其以上)應該對「教部本」不陌生,這是早年「一綱一本」,至高無上且唯一「真理」的教科書。內容當然完全受政治主導,知識架構也大異於現實,比方地理背得是中國山川省份,而中國領土還是「秋海棠」形,完全無視於蒙古國的獨立,至於地名或鐵路名稱就更無稽,有些說法甚至連「共匪」也不用。這種井蛙窺天的知識教育,很不幸地卻是五、六年級生共有的「知識體」。

  

1997年中學教育有了新的轉折,歷經多次努力、爭取,重視臺灣主體架構的《認識臺灣》教科書得以現世。因此,七年級生(在四班以後)開始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臺灣人文地理,不再只是附屬於中國歷史或地理之下。此後,臺灣史的比重也逐漸增加,但基於政治現實與意識型態,始終仍是無法擺脫中國架構的背後靈。

  

因此,現在三十或四十世代的人,在教育過程中根本沒有上過真正意義上的臺灣史,對於這塊生於斯、長於斯的土地,幾乎是一無所知。反倒是現在的青少年與二十世代的年輕人,對於這塊土地的認識比前人多了許多。這個知識斷層的隔閡,不見得是無法彌補,可以隨著個人機遇、後天自習或其他機緣而獲得,但無可厚非,這個斷層絕對是人為造成的。

  

如今隨著研究的推進,很多新的歷史認識與人文反思,不斷被挖掘與探討。然而,如何將這些新知向下傳播、如何跳脫出教科書的框架、如何讓普羅大眾也能一同被知識洗禮,是我的煩惱,也是我的終極關懷。總之,絕不會被這場退步的課綱微調打敗!!!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歷史課綱 國中歷史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