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又到了學生最愛的寒假。一說到放假,免不了就想要出去玩。現代人愛玩,古代人也一樣愛玩,唐朝人的玩樂,可是多到讓人眼花撩亂。

 

我們就先從初唐四傑,首傑的代言人——王勃說起。

 

2395633526801420921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滕王閣中的王勃像

圖轉引自http://w13681890509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6161843520119231946845/

 

話說王勃有首詩,已經搞不清楚他是要寫給誰,但因為寫得好棒棒,至今許多人仍琅琅上口。

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」,更是寫作文必備的經典名句!

19300470006406133515158890760_950.jpg

圖轉引自http://tangshisongci.baike.com/article-284722.html

牛人一族的太原王氏

王勃,字子安,出身自當時赫赫有名的高門望族:太原王氏。這個家族在隋唐之際,可是出了很多牛人!

 

頂港有名聲、下港有出名的阿公:王通

王勃的阿公是隋朝大儒王通,學問非常了不得,但是運氣不好,得不到皇帝賞識。他於是辭官回到家鄉,以「孔夫子」自居,靠著講古當名嘴、寫政治評論,講學著述為生。王通曾雄心壯志妄想承繼孔子的撰述事業,重新續寫六經,可惜這些書已經失傳了,只留下一部可能由王通弟子們仿造《孔子家語》寫成的《文中子中說》(創意有限、抄襲無罪)。這本書後來在儒學思想史上可是立於不敗之地,對後來宋代理學思想的發展,也是影響深遠滴。

 

小說達人的叔公:王度

王通的弟弟──王度(也就是王勃的叔祖),同樣是牛人一枚,據說唐代傳奇小說的開山始祖《古鏡記》,出自他的筆下。故事主人翁王度得到古鏡後,與兄弟王績一同攜鏡出遊所遭遇的靈異故事,帶點六朝志怪小說的味道,卻又詳於人物對話的細膩描述,因此被認為是最早的唐代傳奇,但內容就……有點無趣到不予置評了。

 

每天在我沒醉、我沒醉、沒醉,請你不免同情我的叔公:王績

王通另一個弟弟──王績,是歷史上著名的酒鬼。

無酒不歡的王績,不管上不上班經常喝得醉醺醺,於是就被人投訴檢舉。無可狡辯下,只好收拾行李自己走人,也讓他頓悟,做人幹嘛要這麼辛苦,不如學陶淵明歸去來辭隱居去也。

只是陶淵明是窮得一翻兩瞪眼,田裡「草盛豆苗稀」,忙得「帶月荷鋤歸」;天龍人的王績,可是大地主,有田四十六頃,都足以蓋超級大豪華農舍了!(唐制1頃有10畝,46頃大約是今天的4.7甲)。不僅如此,家中還有奴僕數人,蒔花鬥鳥、撫琴自娛,好不愜意;偶爾還能倚在床頭翻讀老莊,完全是有錢有閒的歸園田居。

大唐建立後,王績再度重現江湖。這次他學聰明了,直接找跟酒有關的職務來當——門下待詔,每天可免費給酒三升(唐制1升是600毫升,3升就1800毫升了)。有天,長官問他工作怎麼樣啊?他直言:「這個地方只有好酒值得留戀!」沒想到上司不但不生氣,還給獎勵,每天供應的酒從三升提高到一斗,王績於是有「斗酒學士」的封號。

不過,別以為王績只會喝酒,他也很有才華,擅長書寫五言律詩,而且學富五車,接續兄長王凝遺志修撰正史《隋書》!

20150608_野望(王绩)0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王績〈野望〉詩

圖轉引自:http://www.wonfon.com/images/20150608_%E9%87%8E%E6%9C%9B%EF%BC%88%E7%8E%8B%E7%BB%A9%EF%BC%890.jpg

很愛炫子的爸寶:王福畤

王勃的阿爸──王福畤,也是個當官的,但名氣不如前、後代。不過他人生最著名的成就,是生了一群好棒棒的兒子們。史書記載,王勃兄弟每個都聰慧有才,非常會寫文章。

有一天王福畤還裝模作樣,跟朋友韓思彥說:「那ㄟ安捏?阮兜ㄟ囝仔弄啾搞寫皿件?」韓思彥聽了(大概很想翻白眼)說道:「你這個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愛現狂,根本有炫子的癖好。你們王家的怪癖真多!」

 

集千萬寵愛於一身的王勃

王勃七歲喪母,養於慈父之手。王福畤又這般地高調炫子,王勃理所當然也成為唐代幸福的爸寶一枚。

所幸他出生在文化氛圍很強的「貴族世家」(ㄟ,他們家都是牛人,但不賣牛排喔)。

在家族精英教育的薰陶下,王勃從小就是個神童,六歲已經很會寫文章,九歲單挑顏師古注疏的《漢書》,還寫了本《指瑕》來踢館。

我們光從《指瑕》的書名,不難想像死屁孩王勃那種人生勝利組、不可一世的高傲模樣。

由於王勃出身好、腦袋也好得呱呱叫,十四歲便以對策中舉(比考進士更厲害),開始他的仕宦人生。

家世好、IQ高、運氣也好到令人吐血的名門貴公子,實在讓人又妒又羨,幸好上天是公平的,少年得志不是福

 

白目坎坷的仕宦路

王勃當官後,先是擔任朝廷朝散郎,後來在太子李賢的邀請下,轉任王府修撰,因為文采耀眼深受老闆喜愛。當時諸王府有一群吃飽撐著沒事幹的皇親貴冑,正流行玩鬥雞比賽。好死不死王勃以玩笑口吻,輕佻地寫了封〈檄英王雞〉,幫主子沛王搖旗助陣。但所謂「檄文」,是官方正式用的軍事文書,用於討伐敵人。王勃戲謔的無心之過,可大可小,偏偏瞎貓碰到死耗子,被愛子心切的皇帝知道,以為王勃故意離間兒子感情,於是氣憤地將王勃逐出王府。

天之寵兒的王勃,人生至此第一次慘遭滑鐵盧。

免官之後,他為了散心跑去四川巴蜀遊山玩水(看來完全沒在檢討......),放浪三年,也創作了許多詩文作品。回到長安後,很幸運地補上虢州參軍。可惜IQ依舊在、EQ爛到家、自負其才、白目又愛欺凌人的王勃,再度成為別人的眼中釘。當時正好王勃不知為何隱匿犯人,還將人窩藏在家裡,但要幫就幫到底,他竟怕東窗事發,而殺人滅口!事件爆發後,王勃當然罪不可赦,本當處死,卻適逢天下大赦,逃過一劫,但他的政治生涯也因此嘎然而止了!

 

株連父兄的禍害

這件事給王勃最大的打擊,或許並不是自己「黑抹抹」的前途,而是被自己的犯罪牽連,遠貶到南荒的父親。

王爸被貶到哪呢?在帝國遙遠的邊地——交趾。交趾又在哪呢?那可是遠在越南北部的義安省,在唐代恐怕是鳥不生蛋、烏龜不上岸的蠻荒地帶。

也不愧王爸老是這般寵愛、讚不絕口的「孝子」,王勃愧疚地曾經寫下:「如勃尚何言哉!辱親可謂深矣。誠宜粉身碎骨,以謝君父」(現在我還有什麼資格說呢?父親因為我而深受污辱。我真該粉身碎骨,好來跟皇上、父親道歉!),流露他內心深切地懺悔之意(雖然這出現在毫不死心的求官文)。

不過人性難改,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啦!理應灰頭土臉的王勃,依然不改率性、狂傲。

 

來去砸場的滕王閣趴

上元二年(675)他啟程離家要去交趾,探望很衰、被他連累的父親,途中竟然又脫隊跑去參加滕王閣趴。

1410752583274038451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宋代宮廷畫下的滕王閣

 轉引自http://extrayale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43387812201042274527760/

原本是南昌都督閻伯嶼想讓女婿出風頭,故意邀客人們一起寫文章,凸顯女婿才華出眾。誰知王勃不請自來,還不知天高地厚,闊氣一揮提筆砸場。主人氣得顧不了場子,藉口要換衣服就憤然離場,私下卻要僕人偷偷稟報王勃到底寫了什麼。沒想到僕人一報再報,閻伯嶼從一開始滿心狂怒,到聽聞「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」,不禁嘖嘖稱奇,讚不絕口。

     ㄟ,〈滕王閣序〉太長了,引完大家也睡著了,所以就挑最後的詩句來讓大家欣賞。

         〈滕王閣詩〉

     滕王高閣臨江渚,佩玉鳴鸞罷歌舞。

畫棟朝飛南浦雲,珠簾暮捲西山雨。

閒雲潭影日悠悠,物換星移幾度秋。

閣中帝子今何在?檻外長江空自流!

 

這個故事屢經後世加油添醋,增添趣味。

後來有一說,王勃耍了個小心機,故意在最後句的「空」字留白,便揮揮手不帶走雲彩地離開(不能不說是高招,凸顯自己高人一等的才華)。大夥交頭接耳討論,但閻伯嶼都不滿意,連忙派僕人追問王勃。結果這個填空題,讓王勃一炮而紅,獲得主人高額賞賜,遂有「一字千金」的傳說(但這不是《呂氏春秋》的典故嗎?~~~看來古人可能也很擅長新聞製造業)

 


一代才子跳海自殺?

天才總是不長命的,尤其是這種不知死活,老是桀驁不遜的猴囝仔。

但有趣的是王勃之死,竟也成了歷史的千古迷團。

 

說法一、溺水驚嚇而卒

過去最主流、也是正史加持過的官方說法:王勃死於南海,渡海溺水,驚嚇而卒,時年二十七。

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,無法判斷王勃究竟是去程,還沒看到父親一面就過世;還是已與父親團聚,享受過天倫之樂後的回程才掛掉。但從上元三年(676)秋八月的時間來看,除非王勃離開滕王閣趴後又趴趴走(這還是中文嗎???),不然很有可能是與父親小聚後才遇難。

 

說法二、想不開投海自殺

另一種則是使用新出資料,推翻舊聞的聳動新說,指出王勃可能死於三十五歲,到交趾省親後,還到江南住過一段時間,最後自殺投海而亡。此說由於徵引新材料,言之鑿鑿,一時之間驚動武林、轟動萬教。

 

真相只有一個,究竟是哪一個?

讓我們仔細來檢查新說的可信度。

王勃文集最初登載有二十卷,但早在明代完整版已經失傳。清代蔣清翊收集前人輯佚諸書的成果,彙整成《王子安集註》,也是後世最通行的版本。不過,後來又發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鈔本,其成書距離王勃過世不到三十年,且保存良好,可補充原來王子安集失傳的部分。

細瑣考證在這裡就略過不提(反正也沒人想看......)。

甲骨文大師現身,但這裡沒有甲骨文啦

總之,新說認為王勃應該在35歲才過世,而且是「自殺的」。

其最早根據來自甲骨文大師羅振玉,在1918年輯寫《王子安集佚文‧王子安集校記》,將其中一篇釋為〈「自」沒後彭執古、孟獻忠與諸弟書〉。

「自沒」一詞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,大家競相以為王勃投海自殺。

如此才氣驚人的王勃竟然選擇自我了結???

有圖有真相,我們先來好好比對抄本的原樣:

20150715_132751.jpg

《唐鈔本‧君沒後彭執古、孟獻忠與諸弟書》第12行的標題

20150715_144227.jpg

局部放大圖

每日一字:「自」哉?「君」哉?

大家看出來了嗎?這篇〈□沒後彭執古、孟獻忠與諸弟書〉的第一字有部分損毀,羅振玉釋為「自」。但仔細瞧瞧就會發現字體書寫的頓折處很奇怪,不像「自」字右側應直書而下的一氣呵成,讓人懷疑解釋的正確性。

關於字形的爭議,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從「內證」找。

什麼是內證?即文本當中,同書或同人作品的類似書寫,利用相同或雷同的字形來進行比對。很幸運地,我們在後一篇馬上找到兩個相似,足以互證的寫法。

20150715_132758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《唐鈔本‧族翁承烈舊一首》

1451462390873.jpg

     局部放大圖

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正文開首文字:

「君」適交州日,路經楊府,族翁承烈有書與

「君」,書竟未達。及君沒後,兄勮於翁處求……

兩行首字皆為「君」,第一行開頭的字跟第二行第七個字,都與前篇羅振玉釋為「自」的字體很像,只是缺了左邊那撇。從上下語意來看,釋成「君」絕對沒錯。換句話說,之前議論紛紛的自殺說,完全不成立。

不過,王勃並非就沒有自殺的可能性,古代跟現代人習慣一樣——死者為大,自殺這種事多少會迴避。

只是,至少從這份文獻還不足以證明王勃是自殺的。

 

王勃的卒年?

然而問題也不僅如此,學者連王勃的卒年都有意見,但討論這個就會落落長了。

簡單說我的看法是,新說認為王勃多活幾年到35歲過世的證據並不充足。因為同時代,也是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,為王勃文集題序時,曾言其卒於上元三年秋八月,證據力更強,總不可能幫人寫序卻連對方最基本的個資都搞錯吧?(雖然我們也不能鐵齒說一定沒有……)

第二個證據是,兩唐書的記載相近。唐代官修史書的資料來源,多為當事人親友所提供之個人行狀或墓誌銘,基本資料誤植的可能性相對較小(但也不能忽視歷代傳抄造成的可能誤差)。

總而言之,不管是王勃死於二十七歲或三十五歲,都屬英才早逝。據說越南當地還設有王勃的墳墓和祠廟。但極可能是後人附會建置,畢竟以太原王氏的家世和財力,王勃歸葬中原的可能性頗高。

 

何謂宦遊?

「宦遊」是什麼呢?它是一種與當官有關的移動現象。唐代士人間的宦遊非常普遍,只要是文官或讀書人,終其一生幾乎免不了成為全國到處嗡嗡嗡的東西南北人。

          王勃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〉

城闕輔三秦,風煙望五津。與君離別意,同是宦遊人。

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無為在歧路,兒女共沾巾。

對照於王勃年紀輕輕就出社會,當送朋友去四川任官,也頗能感同身受,於是互相勉勵「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」。這首詩很有可能寫在王勃青春得意之時,尚未遭遇貶謫的美好時光。

從王勃的「豐功偉業」,有點難跟寫出感人肺腑的形象吻合......但人生或許就是如此。

短短的青春年漾,王勃宛如慧星在歷史上留下耀眼的光芒。他的人生先甘後苦,初以才高思捷,稱霸士林;在最後的十年,恐怕就深受盛名所害,走到哪被嫉妒到哪,再加上不會做人,不懂人情世故而自掘墳墓,抱憾而終。

今天的歷史好正,「正」在哪裡呢?王勃高富帥

1. 史書記載不見得都是對的,即便是人物最基本的生卒年。

2. 就算是大師講得也未必可信,從「自」沒到「君」沒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唯有眼見為憑,透過原件書寫比對的技巧,才能評斷對錯!

3. 身家好、腦袋優的人生勝利組固然讓人羨慕,但做人還是要懂得人情事理,廣結善緣。這是王勃給我們最大的人生啟示!

 

歹戲多拖棚的結尾

問我喜不喜歡王勃?

我愛死他的才華了,他的詩曾經是我研究的起點;但若要跟他相處,那就謝謝再聯絡了......有道是高不可攀的,還是讓他自生自滅吧!(語出《若葉心經》)

另外,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「王勃之死」的電影來觀賞,當中融入不少文獻傳聞與新解的元素,大家可以邊看邊找碴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