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上回討論屁孩王勃的豐功偉業之後,這次要談的是他的好朋友,同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。

 

不知看倌們可還記得上回鬧得沸沸騰騰的王勃「自溺」事件?(事隔這麼久,誰還會記得??嗚嗚,實在對不起大家~~~請忘記「前情」的朋友自行連結,重溫一下吧!

宦遊前史:從屁孩王勃的詩說起

 

經過我們仔細查證、比對,可以確定王勃「自溺」,只是一場雷聲大雨聲小的烏龍謠傳。但是今天要介紹的盧照鄰,可還真的想不開地跑去投水自殺。

11e57be679bg215.jpg

事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?就請大家一起穿越到初唐的歷史現場吧!

 

青春正好的那些年

 

盧照鄰,字昇之,出身於山東大族的范陽盧氏,與太原王氏的王勃一樣,同屬天下五大姓之一,門第甚高。按道理說,有此輝煌的家世,盧照鄰應該「名」不孤,必有「勢」,然事與願違,盧家在改朝換代之際,沒法打入政治核心圈,父祖兩代都只是個卑微的小縣官。

 

由於家勢衰微,阿鄰十幾歲就離家,遊學於各地,後來跑到鄧王元裕的府裡當官,由於博學多聞、能文善筆,深受主子器重。他在鄧王府待了十年左右的時間,遍覽廣讀王府裡的寶貴藏書,也在王侯公卿中博得盛名。

 

李元裕去世後,沒主子當靠山的阿鄰,落寞地打包離開王府,回到平凡官員該有的宦遊生涯。

 

旅宦的點滴

 

不過,之前在王府任職的盧照鄰並非就沒有宦遊經驗。他曾經奉命到四川出差,在回程途中的詩文寫著,沿途風光多美好、路上樵夫歌聲好,旅途中間有疲勞,老婆大人又先走一步……ㄟ,是真的走了,阿鄰的太太剛過世,還屬鰥夫新手中。

 

盧照鄰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的地方官職,好巧不巧就是之前曾出差經過的蜀地新都尉。這是基層的地方官,並非重要職務,卻是許多唐代詩人當官幾乎必經的跳板。

 

縣尉主要的工作是什麼?當然就是查戶口、徵賦稅、查案件、包工程等等,若是大縣配額多,還可以分配工作內容;若是偏鄉小縣,當然就只能像7-11,啥都包了。被分配到四川的盧照鄰,就屬這種全包型,只能使喚下面嘍囉與同僚幫忙跑腿。

 

盧照鄰在新都尉任上做了三年,任滿後辭官,留在四川到處玩耍,還跟王勃等人一同去爬山。兩個敗家子湊在一起,效果想必是驚人……於是,阿鄰將薪水、儲蓄(若有的話...)、私房錢全都花光光,連要回長安的旅費都湊不齊,只好寫詩拜託以前的同事們,希望他們資助旅費(實在有夠厚臉皮的,明明是自己把錢玩掉的)。

 

不過,不愧是四傑之一,要請人樂捐的詩寫得還真好。開頭先將自己比喻成一隻外來的靈鳥,木頭不好牠不停歇,泉水品質不好也不喝,如今日夕苦風霜,思歸回洛陽,但是「羽翮毛衣短,關山道路長……誰能借風便,一舉凌蒼蒼?」

 

他形容自己這隻鳥回家路途遠,羽毛短缺乏禦寒的衣裳,誰能助他一臂之力,好以凌空高飛?

 

呵呵,有沒有佩服一下,這種委婉又不貶低自己的借錢法,令人佩服不已。

 

想必這群同事們都比我有菩薩心腸,所以阿鄰最後還是順利回到洛陽了。

 

討伐負心人的一封信

 

既然都能敗家敗到無法回家,盧照鄰玩物喪志的本領,自然不可小覷,一些聲色犬馬的「匪類」生活肯定不少。

 

盧照鄰回到洛陽後大約兩年,由駱賓王代筆討伐負心漢的信也緊追而來。

 

原來阿鄰在四川時曾經和郭女有一段情,女生還意外懷孕了,男主角離開前曾答應將來迎娶,但因為孩子出生後夭折,對方也就變卦,當作沒這回事(很老套的連續劇劇情……)。

 

郭女於是拜託阿鄰的朋友,也是鼎鼎大名、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代筆,為這齣歷史常見的陳世美案,留下鮮明的註記。

 

老駱文筆當然是好到不行,整篇文字優美,罵人不帶一字髒話,只是不斷強調別前明明有約定,如今為何只剩一名傷心癡情女,「思君欲上望夫臺」,夜夜無眠到天光(這時真該配上羅時豐的「茫茫到深更」)

 

其實這封信距離阿鄰離開已經兩年了,若有意迎娶,用爬得也爬到了,若非有特別緣故,便是刻意裝死的負心漢。往後也不見盧照鄰有任何關於此女的記錄,也許真的是公子哥風流多情的逢場作戲。

 

只是,可憐這位大唐癡情女,希望在擺脫這段惡緣後,能遇上真正的良人!

 

纏綿病榻幽憂子

 

不過,撻伐歸撻伐,也許盧照鄰負心爽約並非沒有原因。

 

正史記載盧照鄰是因為「風疾」去官,但他在四川撰寫的詩文,並無一字提及病況,學者推測很可能是離職之後才發病。不過由於缺乏直接證據,此事還尚待確認。總之,阿鄰罹病是事實,病發時間較有可能是在離職之後。

 

傳統典籍上所謂的「風疾」,常概括為風邪入侵,與諸風有關的疾病,但具體究竟指現在的什麼病症,很難還原。有些傳統說法會將「風疾」直接解為中風、痲瘋或痛風等等,但若根據中國古代醫學對病候的認識與歸類,風疾可能就真的只是風疾(有解釋跟沒解釋一樣……),無法像現代疾病學分類這般清楚。

 

不過,阿鄰曾在詩文中自述肢體癱瘓、不良於行,確實很有可能是罹患中風類的心血管疾病,但我們也只能保守推測。

 

盧照鄰曾求助於名醫孫思邈,卻仍未見好轉。

 

總之,這個病讓阿鄰的人生從彩色變黑白,神醫束手無策,病患也只能聽天由命。阿鄰臥病之後,每天就只能窩在婆娑小室的床上,一隻手彎曲攣廢,腳也無力可站只能爬行,他曾自嘲:「寸步千里,咫尺山河」!

 

在中壯年遭遇大病,讓阿鄰的生命頓時失色,或許就在這種自顧無暇,不願拖累別人的心態下,他拋棄了郭女。換個角度想,阿鄰好歹也還沒惡劣到讓郭女當免費看護;也或許他真的喜愛郭女,進而不願讓她看見自己如此落魄的面貌。

 

關於事情的來龍去脈與正確答案,早已隨風消逝於歷史上,當事人的想法與決定,後人難以探曉。只能從史料尋找答案的我們,不曉得阿鄰離開四川到病發之間,究竟過了多少年……他究竟是不是個負心漢,只能任由看倌們自行想像了!

 

自沉穎水的不歸路

 

由於生活了無趣味,病情又不見好轉,阿鄰有感於自己強仕之年,竟罹難症,遂為自己取了別號——幽憂子。

 

既然連名醫無法治好阿鄰,他只好聽信民間偏方,死馬也只能當活馬醫,服食丹砂(中國不少皇帝名人,都因服食這類重金屬而中毒死亡……)

 

在當時好的丹砂並不便宜,他之前都是用提煉不精、品質較差的丹砂。據說每一嚎哭,眼淚鼻涕都有藥氣竄出,而且還會死咳活咳到差點掛掉,只能躺在床上苟延殘喘(這樣你還敢吃??)。

 

為了有錢可買好一點的丹砂,他寫信拜託洛陽的名流朝士們慷慨解囊,好讓他安心治病。這次的信寫得直接了當,說明因上有老母、兄弟薄官,只能懇請善心人士捐款救濟,不論是想捐贈丹砂,或是直接郵寄捐款,都請多多益善。

 

不愧是才子盧照鄰,不少朋友收到信後熱心響應,他也回信表達謝意。信中說明,自己的生病也讓家人負擔沈重,幾近破產;近年自己又篤信佛教,一些營造供奉所費不貲(……令人無言),只能求助於過往相識熟人雪中送炭,未來若造佛像成功,也會為大家祈福(……繼續無言中……)。

 

這次買丹砂的救病錢總算有著落,但即便一時找到義氣相挺的朋友,也並非長計。隨著時間流逝,阿鄰愈感生命的無奈與悲哀,特別是連服仙丹也無法改善病情,拜佛也得不到天神眷顧。

 

最後不堪其苦的盧照鄰,寫下:「死去死去今如此,生兮生兮奈汝何」的絕筆,拜別了家人之後,投水自殺,結束曾經璀璨、留名後世的一生。

20160407112733614.jpg

四傑裡最不起眼的B

 

初唐四傑中,盧照鄰可能是際遇最慘,又最不受後人注意的咖肖。連後來幫他編集子的明代張燮,都稱其為古今文士之奇窮,仕宦既不達,又沈痾重病,無復聊賴,終只能投水自盡。

 

然而即便如此,盧照鄰的詩文依然有其迥異他人之處,比方〈五悲〉、〈釋疾〉的寫實筆法,具體描述自己生病的悲愴,頗讓人感同身受。此外,早期的旅宦文學與詩賦作品,在寫作形式上也做了許多的新嘗試,讓人耳目一新。

 

回到我們的標題,為何將盧照鄰稱之為「忘記把光留給自己」?

 

照鄰、照鄰,不就是把光照到別人身上嗎?如果盧照鄰只是把光分享給別人,自己還留下一盞明亮心燈也就罷了,但偏偏他不是這種人。忘記把光留給自己的阿鄰,連自身窮途末路都無法拯救,只能在一片黑暗中,獨自走上不歸路。

 

是說,盧家的家長們究竟腦袋在想些什麼?怎會將自己小孩的取名為「照鄰」?照鄰、照鄰,不就是把光照給鄰居嗎?

 

其實這是盧家長輩對阿鄰人生寄予的厚望,因為只有古代聖賢出生時才會出現「照鄰」的奇蹟。只是在阿鄰身上並不管用,反倒阿鄰的弟弟「照己」,他的命運就好太多了(剛好有新出土的墓誌為證)。也許,姓名學還是有一點點道理的。

 

所以,本篇的結論是,小孩的名字要取好!(踢飛~~~認真點!!)

 

要不,送大家這句最近讀來頗有感觸的話,「斯路誠獨難」!

 

這話寫於盧照鄰中年從四川回長安的路上,形容這條道路並不好走,同時也是一句雙關語,暗喻宦途浮沉、艱辛坎坷。

 

通往人生夢想的道路上,難免荊棘遍布、困難重重,就彷彿海上波浪有高有低。斯路雖然誠獨難,有時也不免挫折、寂寞,但只要堅定意念,莫忘初心,低潮時默默為自己加把柴火,有朝一日,定能燦爛火花!

arrow
arrow

    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