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化史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《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化史》在「說書」辦贈書活動噢!

時間有限,有興趣的讀者千萬別錯過~~~

活動網址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ushibooks/

辦法如下:

【說書X歷史好正】當歷史議題如火如荼地擴散蔓延、當「故事」接連不斷的顛覆刺激下,你是否發覺自己的歷史知識亟需update?《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化史》透過時間軸與條目解釋,娓娓道來中國歷史的關鍵時刻,是本老少咸宜,適合大人重讀歷史,找碴電視劇;學生挑戰教科書,對抗問題史觀,培養思辨能力的史學秘笈,你千萬不能錯過。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近現代卷】

中國近現代史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,研究論著數量之多、課題取向之多元、論述角度之紛雜,簡直可說是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。這種盛況很大程度與政治脫不了干係:如何解釋「不久前」的歷史?如何確立自我的統治正當性?都是當權者魂牽夢縈,念茲在茲的治國方略。尤其是本卷的時代範圍,從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下半葉,經歷滿清、民國、中國共產黨大規模的政權轉移,中間尚有數不清的地方割據、軍閥、「偽政權」等特殊情況,每個新政府都面臨如何解釋過去、如何定位自己的歷史課題。這也讓近現代史就像盤水彩,隨著顏料攪和的差異,一片片論述不同的風景便印入眼簾。 

 

閱讀任何有關近現代史的著作都需要十分謹慎,以免一不小心便落入暗藏價值判斷、意識型態的歷史陷阱。任何人文學科都很難求只有一個「答案」,但這並不意味它就該是眾說紛揉,莫識其真,而是在某些不變的歷史架構下,經嚴謹的論著增添「細節」,慢慢匯聚出「共識」。近現代史也不例外,只是多了其他時期沒有的「政治敏感度」,和研究者的主觀價值取向;稍有疏忽,便會失焦變調,喪失論述的客觀與中立,反流於功用性。史家法則之一,便是要與歷史保持某種安全距離,特別是「塵埃尚未落定」的現代史,畢竟與切身時代相關的事物,總讓人難以保持絕對冷靜。這也是為何近現代史總是充滿論點與詮釋迥異的「另類」奇景。在一事各表、各說各話的著作中,唯有提升自我防禦、步步為營,才能避開作者有意或無意的「引導」或「暗示」。

 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前近代卷】

本卷討論的時代範圍涵蓋明清兩朝,其在歷史分期的位置微妙,諸說紛陳,莫衷一是。有些學者將明清也併入「近世」,或稱之「前近代」、「近代」,甚至直接使用朝代名來規避問題。目前學界最常見的分法,是將五代宋元列入「近世前期」、明清則稱「近世後期」,雖然較過去將宋元明清全視為「近世」一體來得佳,但感覺上仍是權宜之計,未能真正解決問題。至於「近代」,或許是相對可以使用的概念,只是放在清代也許爭議性不大,但若將明朝視為近代史似乎又不太妥當。 

 

筆者反覆琢磨後,決定採用日本學者溝口雄三提出之「前近代」的分期概念,此或許有助於理解明清時期的獨特風格。不過,溝口雄三是從思想史的角度切入,以明中後期陽明學興盛為切分點;筆者在此僅擷取其「前近代」的劃分概念,因為從社會文化史角度而言,將明清視為一體來觀察,是較完整且容易入手的認知管道。 

 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近世卷】

本卷有三個重要課題值得注意,依序為「唐宋變革」、「征服王朝」與「南方興起」。只要把握這三條線索,就能有效掌握這段時期的歷史大勢。

 

所謂「唐宋變革」,指的是從唐中葉安史之亂到北宋中期之間,中國歷史繼春秋戰國、漢晉之際以來的另一個大變局。此時期在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思想等面向都有巨大改變。經過這次變革之後,中國史由中古邁向近世,從士族莊園轉向開放的庶民社會。此外,君主集權、社會流動增加、工商業興起、城市及庶民文化崛起、商品經濟發達等現象,都是迥異於之前中古時期的歷史圖像。 

 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中古卷】

中國中古時期大約指東漢末年到唐代中葉的這一段歷史,是繼戰國以來社會文化變動最劇烈的時期,在中國史上扮演「承先啟後」的重要角色。從通史觀點來看,東漢滅亡並非只是單純的改朝換代,還意味著社會整體起了結構性的巨大變化。 

 

 

這個變化可以溯源至東漢中期,政治上動盪紛亂,兵連禍結;社會上也因天災人禍不斷,依附人口增加,國家能掌握的戶口數頓減,地方豪族則大量蔭庇宗族、流民,形成一股與中央對抗的割據勢力。除此之外,經濟上也呈現衰退現象。春秋戰國以來活躍的貨幣經濟,再度被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取代,社會流動趨緩。以上種種跡象,顯示著中國史逐漸步入類似西洋史的中古「黑暗時期」。 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古代卷】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本卷涵蓋時代為春秋戰國到東漢中期,是中國古代國家發展的重要階段,在政治、社會及思想文化都呈現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。

 

在這段歷史大勢裡,有幾方面需要特別注意。首先,中國文化面臨第一次重大的哲學突破,從過去民智未開、崇奉自然神到「天帝」,至春秋戰國始出現具有自覺、反省的理性思考,可謂是文化史的大躍進。封建衰微之後,解放原本以王官學為中心的學術,思想界呈現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,諸子學在傳統王官學的基礎上展開「溫和的」哲學突破。漢朝班固遂將諸子百家整理歸納稱為「九流十家」。

 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上古卷

一般人對於中國上古史普遍感覺陌生。它在歷史教科書中所佔篇幅不長,卻到處充斥著陳腔濫調與刻板印象,無法將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普及化。事實上,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,上古史不僅是「日新月異」,也是當代歷史學最需科技與資訊整合的部分。因此,本卷將以考古發掘資料為基礎,檢討舊有成說,介紹學界新知,藉由出土遺跡與傳世文獻,重新探索文明與人類活動的發展軌跡,活化對上古史的歷史認識。

 

本卷涵蓋的時間範圍很長,從人類起源到文明萌芽、從遠古傳說到信史時代,由於缺乏「證據」,這段歷史顯得格外迷濛,難以捉摸。在上古史研究中最令人「驚訝」卻又不該感到「意外」,是它與近現代史難分難捨的密切關連。個中原因不難理解,歷史本來就不是「死的」,而是活生生地與「現在」相連結,不論是「問題」、「取向」或「方法」,史家很難完全跳脫時代框架,更難擺脫對現實的關懷。基於此,中國上古史研究是二十世紀最熱門且最與時俱進的學科,大夥一窩蜂試圖重建中華民族的起源,從地上地下尋求證據、新解,也從現代角度重新「發現」、「演繹」古代。

 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自序】 跳脫框架的歷史

每當旁人問起我的專業,「背多分」的標籤就彷彿是背後靈,牢牢地貼在我的身上。他們總是以為:「讀歷史,那妳肯定很會背書了!」我老是對他們的肯定感到「心驚膽跳」,深知若只從這角度看,恐怕自己只是「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」。幾次之後,我開始好奇外人究竟如何看待歷史這門學問,歷史真的只需要背誦技巧?從以前讀書到現在,我的記憶能力並不比人強,甚至背東忘西,進大學之後更是從未像過去那般刻意背誦。孰料,此時我才對歷史有「真正的」瞭解。大學課堂上充斥著各種「邪魔歪道」,推翻過去的「制式答案」。舊有知識架構的崩解,讓我既驚嚇又驚豔,「跳脫框架」彷彿座右銘般,深刻地烙印在腦海裡。

 

真正的歷史思維著重「理解」甚於「記憶」。對史實有基本的掌握固然重要,但若不提升理解層次,就只會停留在表面的「知道」,央求於「背多分」。然而,究竟該如何將背誦轉化成理解?如何將宛如一灘死水的歷史,在腦袋裡活靈活現?唯有讓讀者跟著筆者實際操作,親身體驗,方能分曉。因此,本書不僅是歷史普及讀物,更像是「習作」,翻閱同時也要進行「腦內革命」,廓清汰舊,藉由「新鮮」觀點,重新考察歷史有趣且令人吟味的另一面。

 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ook

 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568963

懂得運用年表,中國文化史一讀就通!

  發揮「年表」優點 ── 視覺化,時間點清楚,線性發展明白,方便查詢;

  配合「文化發展始末」── 認識文化運動與概念,輕鬆掌握中國文化發展脈絡;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