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翻轉評量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素養導向命題守則之一:融入情境,以下我們就用當前最火熱的中共軍事演習的詞彙來做文章。

要知道,人間處處是歷史呀!

命題:「東風壓倒西風」

第一版:

詞彙的使用通常反映時代的脈絡。 2022年中國因不滿美國眾議院議長斐洛西到臺灣訪問,而發動「重要軍事演習」,發射多枚「東風」系列的飛彈。 中國使用東風一詞,源自1957年毛澤東參與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談話,「我感覺到國際形勢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。世界上現在有兩股風:東風、西風……我認為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,也就是說,社會主義的力量對於帝國主義的力量佔了壓倒的優勢」。東風遂成為中國強大的象徵詞彙,例如:東風系列飛彈、橫越中國到歐洲的東風列車等。請問毛澤東基於何種歷史背景認為東風具優勢呢?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主題式教學的前提,要奠定在對歷史基本架構的掌握下,若連基本的史實、變化與影響都不甚清楚的話,想必將是一場知識災難!而本次教改的災難即將在111學年大展身手......(希望沒想像中的慘烈)

以歷史學科而言,強調時序、脈絡、因果與變遷的掌握,傳統教學是時序遞嬗法,從古至今編年史般的娓娓道來,所以國中一次,高中加強版又再來一次,僅在高三的選修教材採取主題式書寫,對於協助學生統整歷史、串連與思考問題有較大的成效。

108課綱高中歷史部分,則鑑於過往重複編年式教學、學生容易失去興趣,也浪費學習機會的弊病,認為基礎歷史發展只需在國中階段學習過一次便以足夠,直接跳到進階版的主題式教學。歷史上所有事情都是一體兩面,編纂課綱者確實看到過去歷史教學的問題,特別是對跟得上進度、優秀學生的「無效學習」(其實深度還是有所差異)。然而,主題式教學必須立基於對基礎史實的完全掌握,一旦連時序、背景都不甚了了之餘,直接「求法乎上」要學生藉由相同主題穿梭於各個時空背景,著實強人所難。即便是大學歷史系的學生,一、二年級都還需上打基礎的通史課,如臺灣史、中國史、世界史,更遑論要非歷史專業的高中生穿越過去,悠遊縱貫臺灣史、東亞史、世界史?其理想太不切實際了。

        其次,教科書編纂品質亦是另一個問題。大雜燴式的東抄西補,不同冊別主題、內容的重複或跳躍,同樣讓高中教學現場無所適從。高中老師得絞盡腦汁,為各個專有名詞補充時代背景,為各個跳躍、獨立的主題尋找、建立脈絡,又得在有限時間內上完課程。學生同樣也不知所措,早從過去的實務經驗可以得知,重複性教學下依然有一堆搞不清時代先後順序的人,一旦變成主題式學習,歷史圖像肯定更加混沌、難辨。

        諷刺的是,世界向來是有權者發言、樹立遊戲規則,即使學再多的歷史,也顛覆不了此「自然」法則。既然108課綱都上路兩年多了,第一屆考生也即將上場應試,在此只能提供敝人淺見,勝利之法在於「基本」,別管主題不主題,好好抱幾本重要的「通史類」專書來啃: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 不少媒體注意到第一屆日本大學入學共通考試的地理A,出現了臺灣名物的珍珠奶茶,命題靈感應與前年日本珍奶爆紅的風潮有關。

相關報導可見:https://news.ltn.com.tw/news/novelty/breakingnews/3414545

題目主要考珍珠奶茶的原料產地,即製作珍珠的原料:樹薯,以及奶茶中的茶葉與糖。樹薯的產地大概較難判斷,但只要掌握世界產量前五名的茶葉與糖,應不難推出正確答案。

擷取3.JPG

正解:A茶葉;B樹薯;C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次的歷史課綱微調,讓歷史學界感到無奈又氣憤,甚至有些白做工的慨然。一般大眾對歷史的認識主要來自教科書,而教科書內容的「製作」,背後卻不單純,政治力與意識型態的介入,本來就難以避免,但這次竟然連歷史學者都被「迴避」,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這種踐踏程序正義,以及違背既有知識的退步作法,其心著實可議。

 

說到這裡,不禁想談談大家是否知道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讀的國中歷史大不同」呢?

 

五、六年級生(及其以上)應該對「教部本」不陌生,這是早年「一綱一本」,至高無上且唯一「真理」的教科書。內容當然完全受政治主導,知識架構也大異於現實,比方地理背得是中國山川省份,而中國領土還是「秋海棠」形,完全無視於蒙古國的獨立,至於地名或鐵路名稱就更無稽,有些說法甚至連「共匪」也不用。這種井蛙窺天的知識教育,很不幸地卻是五、六年級生共有的「知識體」。

文章標籤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教育部強行渡關山的蠻橫下,未來的中學歷史教育再度回到黨國史觀,那個不堪回首的一言堂世界。對於此事,關心者寡,媒體寧可大篇幅報導香港人民發起的「反國民教育運動」,卻對攸關這塊土地民眾的主體性冷漠以待,其心可議啊。

 

前天從網路得知關心者們的抗爭吶喊,昨天卻只見教育部連發三篇新聞稿模糊焦點的「澄清」。這些政客究竟要如何糟蹋歷史?又如何洗腦我們的下一代呢?想到這裡不禁慨然萬千。

 

以下介紹中研院副院長及史語所院士王汎森教授的一篇文章〈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〉,收入《思想》第9期(2008年5月)。網路版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a6a4604e01012e5k.html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近來關於歷史課綱的爭議,吵得沸沸揚揚。不論贊成與否,都動員了不少支持者,而最讓人心痛的,莫過於學生族群的加入。這也讓我思考起歷史教育的「本質問題」。

歷史教育的本質,應該是教導學生如何批判性思考,如何在眾多紛紜的線索中,找到理性客觀且具條理思辨後的「大道」。歷史教育的目的,並非教學生如何去認同「國家」,如何去形塑自我的歷史記憶,而是能跳脫這些有形文字的綑綁,尋找到歷史知識的真諦。簡單來說,從歷史長時間的發展來看,這次的課綱爭議只是小小的波折,通過也罷、不通過也罷,重要的並非是表象中的成敗,而是背後凸顯之意義---人民對國史教育建構的警覺。

因此,在目前大混鍋的情況中,學生族群的出現,非一即二的表態立場,若從歷史教育本質來看,過去的教育確實是失敗的。是人就會有立場,當然也可以堂而皇之宣告自己的選擇。然而,歷史學的淬煉,是要在現象中尋求反思,不論是贊成與否,理應告訴我們背後的脈絡與根據,而這是當前愈形激化、只從表面喜好來選擇,且背後都有各自利益的政客或民眾,共相欠缺的本事。若我們的當前教育只為了培養出左右選邊站的下一代,那與菜市場中爭論藍綠的長輩又有何區別呢?這場歷史教育與其說是認同記憶的培塑,毋寧更是扼殺學子獨立思辨的工具。

 

 

王若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